北京日报记者 陈强国睿信配
一会儿像滚动的雷声,一会儿似轻柔的细雨……上午9点,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喇嘛庄村北部,卡萨哇艺术中心里,主理人郭玉华正在演奏非洲鼓。
一位路过的网约车司机走了进来,“这鼓叫啥?声音真好听!”他想加郭玉华的微信,因为闺女有个“音乐梦”。郭玉华爽快地掏出手机。
从城市到乡村,从平面设计师到非洲鼓传播者,1993年出生的郭玉华是个“追梦人”。他的梦关于音乐,但不止于音乐:“我想倡导这样的生活态度: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。”
敞开大门搞创作
穿过一个巨大的画框形大门,进入喇嘛庄村。第一眼看去,这个村子与普通的京郊小村没什么分别。但再往里走,很多细节令人眼前一亮:院墙喷涂着彩绘,废旧轮胎搭建起花池,公园里还有美育空间静待开放……
开业不到半年的卡萨哇艺术中心,就在小村最深处。400多平方米空间里,陈列着上百个非洲鼓。“卡萨哇,在非洲语里是仓谷的意思,寓意着丰收。”郭玉华一身休闲打扮。
如果没有培训活动国睿信配,这间大房子就是独属于郭玉华一人的工作室。即便如此,他仍坚持每天上午9点打开大门,让阵阵鼓声传到街道上、胡同里,“鼓动人心嘛。”
出生在河北保定农村的郭玉华熟悉乡村生活,“村里人朴实,待人诚恳。但大家又很孤独,尤其是老人。”去年冬天,他第一次走进喇嘛庄村,冷清的街道,老人们坐成一排晒太阳,聊着家常打发时间。
当时,村里已经有了10多家从事绘画、雕塑的艺术工坊,虽然有几家欢迎村民参观,但大部分仍是“关起门来搞创作”。郭玉华想改变这个现状,他打开工作室大门,让大家随意参观。非洲鼓的节奏,也渐渐成了街道、胡同的“背景音”。
村里人爱听非洲鼓的声音。郭玉华的邻居老董虽然不懂艺术,但对记者说了句很艺术的话:“仔细听,每段都不一样。都是小伙子自己喜欢的节奏。”
追求“有效的热闹”
郭玉华并不是“科班出身”的非洲鼓演奏者。曾经,他的主业是平面设计,喜欢和各种图形较劲,不爱与人交流。2015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参加了非洲鼓大师课。“第一印象是这个鼓好玩、好上手,大家都特别快乐。”他说,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、自由的感觉。那一年,他22岁,喜欢上了这个诞生在遥远非洲大陆的打击乐器。
“一只鼓,不仅可以传递情绪,还似乎有种魔力,能把人聚到一起。”如今,已经学习10年非洲鼓的郭玉华,爱交朋友,倡导快乐、自由的生活态度,“人生短短几十年,是个单程票。我们应该努力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和方向,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。”
过去10年,郭玉华把平面设计当成副业,投入大量精力追随多名非洲鼓大师学习演奏技巧。他还曾到通州城区开艺术中心,让鼓点节奏与汽车轰鸣“共振”。
今年年初,又是个偶然的机会,郭玉华认识了喇嘛庄村1982农场主理人云建华。“云大哥强烈建议我到村里开艺术工作室。但说实话,我当时有些犹豫。”郭玉华说,自己对宋庄镇有些“刻板印象”,觉得那是画家们远离喧嚣的“世外桃源”,外行人很难融入进去,打击乐需要聚拢人气,去村里能有客流吗?
盛情难却,郭玉华决定到喇嘛庄村考察。他惊喜地发现,喇嘛庄村虽然不在宋庄镇中心,但不缺客流。来农场游玩的亲子家庭,提到非洲曼丁鼓,都兴趣十足。郭玉华觉得,这是一种“有效的热闹”。
吸引更多“追梦人”
今年3月,郭玉华把艺术中心开到了喇嘛庄村,紧挨着1982农场。现在,到村里学习非洲鼓的学员大部分来自城里,最大的已经70岁,他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,愿意分享音乐的快乐。
来到喇嘛庄村这半年,郭玉华和云建华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,他还认识了北京旅游咨询宋庄站负责人王盼盼。三人经常以“智囊团”的身份和村干部一起谋划村庄文旅发展思路。
今年5月底亮相的“微笑喇嘛庄”艺术市集,就是“智囊团”贡献的“金点子”。“我们希望住在喇嘛庄村的村民,和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客,都能收获满满的艺术体验。”郭玉华说,村里大部分艺术工坊、艺术餐厅都是市集成员,敞开大门欢迎大家走进去沉浸式体验,主街上还布置了不少临时摊位,安居在其他村庄的艺术家,也来帮喇嘛庄村营造艺术氛围。
郭玉华仿佛已经成了“微笑喇嘛庄”艺术市集的代言人。几乎每个周末,他都会到宋庄镇小堡文化广场举办免费的非洲鼓体验课,帮“微笑喇嘛庄”引流。前不久,在他的介绍下,喇嘛庄村又入驻了一位音乐人和一位插画师。
“喇嘛庄村的艺术故事,才刚刚开始。”郭玉华说,艺术产生的价值难以估量,相关旅游、服务、房屋租赁业务国睿信配,一定会给村里带来显著的变化,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,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。
配先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