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家庄日报记者 郭莉萍秦安配资
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鹿泉院区ICU病室,呼吸机、监护仪、输液泵规律作响,尹春华正俯身调整一台呼吸机的参数。他手中操控的不只是冰冷的机器,更是一个个脆弱却挣扎的生命。
而在他身后,是一串看不见却沉甸甸的数字:12项实用新型专利,2项外观设计专利。全部源于临床,用于患者。
这一切,都源于18年前那个犹豫是否该踏入护理行业的男孩。 “那时候,我觉得护士就应该是女性做的。”尹春华坦言。2007年,他从河北医科大学护理系毕业,是该校第一批男护士之一。“当年和我同级的男生只有四个。”社会眼光像一道枷锁,也曾让他怀疑自己的选择。
转变秦安配资,发生在他工作不久后。一位20岁出头的小伙子因重病住进ICU,不能行走、无法言语。在尹春华的悉心照料下,小伙子病情渐渐好转。在其转去普通病房那天,这个仍说不了话的年轻人朝他深深地鞠了一躬。而尹春华的心结也就此解开,从此真正踏上ICU护理之路。
可ICU是一个离死神最近的地方,仅有热情远远不够。2008年时一个夜班,监护仪警报划破寂静——保温箱里一名新生儿突然严重缺氧。医生一时无法赶到,尹春华只能独自捏复苏球维持给氧。20分钟后,孩子的血氧终于稳定。
他松了一口气,背后却已被冷汗浸湿。“我必须自主学习,才能应对这些突发情况。”
那时电脑还不普及,他就利用休息时间跑到网吧查资料;工资不高,却买了很多专业书,堆满了家里书柜。他意识到,ICU护士远不仅是打针发药,更要掌握血液滤过、呼吸机、ECMO等精密设备的操作。
他不仅想“会操作”,更想“懂原理”。为了设置更精准的呼吸机参数秦安配资,他买来机械类书籍,自学工科知识;为了减少病人插鼻胃管的痛苦,他苦练盲插管技术,将操作时间从一个多小时压缩到十分钟。
这份“钻”劲儿,更是让他成了ICU里的“发明家”。 看到病人无意识拔管、咬瘪输液管,而市面上产品效果不佳,他开始着手改进。在ICU,很多病人因疾病或镇静治疗处于谵妄或躁动状态,常会无意识地拔掉身上的救命管道,重新置管不仅增加痛苦和感染风险,更是危及生命。而市面上的防拔管手套,要么效果不好,要么材质过硬,容易造成患者手部损伤。尹春华分析,拔管的关键动作是“抓握”,于是在手套掌心内设置了一个球状结构,使患者的手可以活动,但无法完全握紧。约束部分采用尼龙搭扣,有松紧度,既能保证安全,又不会勒伤皮肤。2020年,他的“防拔管约束手套”成功申请专利。
紧接着,他又注意到病人咬管的问题。有的病人牙关紧闭,会死死咬住输注药物的软管或是气管插管,很容易就把管子咬瘪了,导致药物输不进去或者通气受阻。越瘪,病人越难受,就越使劲咬,形成恶性循环。当时临床上常用的牙垫,大多是用注射器筒或其他材料简单改造,不仅让病人不适,边缘锋利还可能割破口腔。他反复查阅各类专利网站,最终设计出一款包覆式牙垫:既能防止咬瘪,又能减少对口部的刺激,同时还能固定管道,避免滑脱。
此后,他又陆续研发出防咬管牙垫等12项实用新型专利和两项外观设计专利。目前,他的多项专利已在科室内部试用和推广,护士反馈称“更顺手,患者舒适度也提高了”。
“现在,我能非常坦然地说:我是一名男护士,一名ICU护士。”尹春华笑着说。
让他记忆深刻的是,2021年初,他参与救治了一名60岁的“白肺”患者。最终帮助患者转危为安。“你是我的救命恩人!”患者后来对他说。
但ICU里并不总有奇迹。更多时候,是无力挽回的告别。“昨天还在治疗的病人,今天床就空了。”尹春华低声说,“但我们能做的,就是每一次都全力以赴。”
十八年过去,当年那个自我怀疑的男孩,早已成为科室骨干、新人导师、同行求助的对象。然而,在这个病人因镇静治疗而常常遗忘照顾者的特殊病房里,尹春华早已习惯了不被记住。“但我不在乎这些。我只想他们能好起来。”
“只要病人好”,简单五个字,承载着一名ICU护士对生命最深的敬畏秦安配资,也照亮了他十八年默默前行的路。
配先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