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精神内耗、“空心病”、抑郁情绪日益蔓延的今天TopBull,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与生命成长问题,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。2020年,新冠疫情席卷全球,也催生了一门特殊的课程——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(以下简称“同济大学心理中心”)推出的《生命的省思——如何过好这一生》。从最初的线上尝试,到如今在多校区开设11个平行班,全校近20名辅导员加入师资团队,这门课不仅成为校园里的“热门选修”,更成为许多学生口中的“生命转折点”。课程主讲教师、同济大学心理中心教授姚玉红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坦言:“我们并不是在教人‘如何活’,而是在陪伴学生一起探索‘为何而活’。”
从“线上应急”到“线下热潮”
2020年春季,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。学生无法返校,教师居家授课,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拉大,心理上的孤独与迷茫悄然蔓延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同济大学心理中心紧急开设了《生命的省思——如何过好这一生》线上课程。
“当时也没想到会这么受欢迎,”姚玉红回忆道,“很多学生说,上这门课是他们疫情期间最期待的事——因为可以看见同学的脸,可以聊自己真正关心的话题。”
课程从一开始就设置了冥想环节,帮助学生在浮躁的环境中寻找内心的宁静。一名学生在课程论文中写道:“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如此集中地思考生命的意义。”这句话,也成为姚玉红继续推进这门课的重要动力。
这门课最初的名字叫“怎么过好这一生”,在姚玉红看来,“这是一个很冒险的课名,有点‘标题党’的味道”。但正是这个直击心灵的命题,让这门课成了“师生共创课”,师生共同定位、探索,梳理关于生命的课题。疫情期间,成为许多学生集中思考生命意义的契机。
随着师生陆续返校,课程也从线上转为线下,并逐渐成为16个学时的正式选修课。从2025年春季开始,课程进一步扩展至32个学时,以回应学生“上不够、不过瘾”的呼声。
不只是“心理课”TopBull,更是“生命关怀课”
在姚玉红看来,这门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“心理健康课”,而是一门“生命关怀课”。“我们不只是谈奋进、谈成功,也要谈脆弱、谈孤独、谈焦虑、谈丧失。这个时代的学生需要一个空间,去表达那些日常生活中难以启齿的情绪。”
姚玉红分享了一个生动的例子。在一节讨论“生命的孤独”的课上,有学生说:“这是我第一次在课堂里和别人正式地讨论孤独。”在生活中,孤独常常被视为“矫情”或“阴暗”,但在课堂中,它成了一个可以被讨论、被理解、被接纳的议题。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并理解孤独,她在课后设置了一个经典的“孤独作业”: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,不带任何电子设备,独自度过,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。有的学生发现原来操场旁边有一棵樱花树,自己从未注意过;有的学生去外滩等日出,感受到了独处的浪漫;也有的学生连一个人吃饭都难以忍受,最终打包回宿舍。
同济大学心理工作坊——生命故事咖啡馆
姚玉红强调:“这个作业的目的,是提升学生对包括孤独、焦虑在内的各种负面感受的‘耐受力’,你不能一难受就立刻看手机或马上找人求安慰。有时,难受也是生命必经的一个过程,我们要学会与它共处。这个作业没有标准答案,重要的是让学生看见自己与孤独的关系。
采访中,姚玉红多次提到“生活无小事”。她认为,当代大学生面临的许多“小困扰”,如减肥停滞、脸上长痘、小组合作中的摩擦,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自我认同与价值确立过程中的重要“磨刀石”。
她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案例:一名学生在课题组中负责财务报销相关的工作,内心虽有不满却不敢拒绝,导致压力巨大、失眠,学业也受阻。在课堂讨论中,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困境源于既想“讨好”老师( 获得认可),又想学业有成( 需要时间),而自己的精力有限无法兼顾。姚玉红指出:“之前的她只会怪自己事情没做好,怪完自己还怪师兄师姐和老师……很长时间突破不了困局。而课堂讨论帮她实现了‘自我关怀’与‘自我和解’,让她看清了困境的根源,从而能够智慧地应对。”
“纠结,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无法省略的,这恰恰意味着在走一个多元性的发展方向。有纠结能说出来就可以,怕的是有纠结但不说。”姚玉红说TopBull,课程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的“小事”拿出来讨论,从中看见自己的需要、在乎的品质、面临的困难。
跨出课堂:从ICU到养老院的生命实践
这门课不仅停留在课堂讨论,还设计了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实践环节。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前往ICU、养老院、产房甚至殡仪馆等地,完成期末的Vlog或PPT作业,作为课程成果的重要部分。
“ICU给学生的冲击是最大的,”姚玉红说,“学生亲眼见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,对‘活着’有了全新的理解。”而去产房的学生,则通过采访孕妇,重新思考“出生”背后的期待、故事与情感。她提到,课程早期设计恰逢中秋、国庆,她结合“生命的传承”这个主题布置了一项特殊作业:让学生与父母通话或面谈半小时以上,询问关于自己出生的故事,如“我到底怎么生出来的?”“出生前后家人有何期待与感受?”等。这项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许多感人的故事在对话中浮现,促进了学生与家庭的理解与联结。好几个学生表示:“这是自己青春期后第一次跟家长谈这么长时间的话。”
这些实践并非简单的“参观”,而是通过亲身体验,让学生与生命的起点、终点、病痛、衰老直接对话。“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,打破他们对生命的单一想象。”
生命教育的核心:真诚陪伴、多元探索
姚玉红指出,生命教育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“鸡汤化”。“谁不知道要积极、要努力?但现实是,懂了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。”
她认为,生命教育的关键不在于给出答案,而在于真诚陪伴和多元探索,理解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周折与不易。为此,课程设计了大量团体互动、角色扮演、情境模拟,还引入了跨学科备课机制,邀请哲学、医学、传媒等领域的教师参与,打破心理学科的局限性。“生命是一个整体,不能只从一个角度理解。”
这门选修课,也是一扇窗口。透过它,我们看见当代青年对生命意义的渴求,也看见教育者对育人本质的回归。姚玉红说:“我们希望学生在修完这门课程之后,能够形成多元思考的习惯,不轻易被权威或情绪带走;能对生命中的小事保持觉察,从中看见自我;能在孤独中依然向前,在联结中依然独立。”而这,或许正是这个时代的教育最需要回答的问题: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?是只会答题的“好学生”,还是能面对真实生活、活出生命质量的“完整的人”?
基于课程积累的案例与经验,同济大学心理中心于2023年出版了《你好,生命——写给年轻人的生命教育课》一书,书中有一句话:“生命不是你要越过的问题,而是你要经历的旅程。”《生命的省思——如何过好这一生》这门课,正是希望陪年轻人走好这一程。“我们期待年轻人能对生命说一句‘你好’,带着喜悦与开放面对生活,哪怕其中也有苦楚。”姚玉红说。
— END —
来源 |《教育家》杂志2025年10月第4期,原标题:《同济大学选修课〈生命的省思——如何过好这一生〉生命教育的关键在于真诚陪伴和多元探索》
作者 | 李香玉
统筹 | 周彩丽
校对 | 李翊洁
《教育家》杂志投稿邮箱:gmjyjzz@126.com
新媒体投稿邮箱:jyjzzxmt@126.comTopBull
配先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