满江红配资
编者按:当声呐捕捉到深海中生命的最初悸动,渔船轨迹与脐带血流的韵律悄然共鸣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,南方农村报·水产有种特献"渔获千载·母育万象"主题策划,以渔业特有的生命密码呼应母性光辉,借趣味科普献礼母亲节,让海洋的古老韵律与母亲的温暖守护共谱生命礼赞。
即将到来的5月12日,人类迎来第111个母亲节。母性与繁衍的话题一直流淌在生物演化的漫漫长河中,既是基因延续的刚性法则,也是物种生存的智慧结晶。
动物界的育儿策略尤其残酷,个别物种将体弱幼崽挤向外围,这种看似冷血的群体行为实则是极地生存的最优解。这与人类社会母亲让自己儿女独立面向复杂社会的选择形成镜像。
尤其在渔业世界中,鱼类繁衍周期短暂而绚丽,幼苗孕育到离开母体只有短暂十数日,是母性使然,也是本能驱使。鱼类繁衍的过程伴随着智慧和残酷,可以说,鱼类的母性更显复杂辩证。
满江红配资
母性是繁衍本能
亚马逊孔雀鱼能根据捕食者信息素调控胚胎成熟速度,使幼体自带逃生本能。好比父母爱子,则为之计长远,自身尽力托举儿女,让自己后代能安好活下去,鱼类与人类母性本能没有本质区别。
在地球另一端的深海中,皱鳃鲨在产后猎食受阻的情况下,促使胎儿会吞食未孵化的兄弟姊妹完成初次成长。在菲律宾海域深处,幼年小丑鱼会吞食母亲产下的未受精卵,这种近乎残忍的生存方式普遍类似,在仅有资源面前,用尽办法让下一代存活。
看似极端的生存策略,实则是相同的生命密码,繁衍的果断抉择,写在基因里的觉醒程序,被生存的压力触发并运作。
母性是抵抗底气
在水产养殖中,南美白对虾繁育印证了母性本能的脆弱性。刚孵化的虾苗未在特定声波刺激下触发集群行为,其存活率将骤降40%,如同人类母婴早期接触缺失,导致的成长情感疏离。
在繁育过程中,乌鳢亲本繁衍要在独立“卵窝”才能实现孵化;黄颡鱼找到合适的水流和温度之后,才迎来性成熟;缺乏棕片挂卵的情况下,加州鲈很难进入新一轮生命的开始。
现代动物行为学揭开了鱼类“育儿”的新认知,尽管它们繁育过程脆弱,却有抵御脆弱的底气。
雄性刺鱼用肾脏分泌黏液筑巢;海马转变性状,以育儿袋孕育生命;雌性罗非鱼会将受精卵含在口中孵化;雌性乌鳢、黄颡鱼产后“护犊子”,带领着幼苗生长,而且性情暴躁,以免自身孩子遭受伤害等等。
母性是进化演变
水族馆中银汉鱼群在玻璃缸中随机游动,失去潮汐指引的它们永远学不会祖先的月相导航。这无疑是人们对后代实现过度保护的深刻隐喻,当生存技能被舒适圈消解,后代独立生存便成为悬浮的空中楼阁。
洄游的鲑鱼体内有着磁铁矿晶体,在野外流水中能校准方向,实现洄游繁衍;灯笼鱼皮肤上的发光器,在深海中自动调节亮度,觅食和繁衍;西伯利亚的哲罗鱼,幼时结群而游,成熟后却选择独居深渊,它们的鳔在压力变化中逐渐钙化,最终变成自给自足的浮力调节器。
真正的独立生存在野外、在深海、在社会,在实践中积累经验,在繁衍中完成进化。世间物种演化奇迹是无数代际传递的生存记忆,这种进化动力是一个族群母性历经无数代际叠加的结果。
母性是文明隐喻
当加利福尼亚湾的灰鲸母亲会轻轻推着幼崽迎向第一股寒流,大西洋的鳗鱼在产卵后任由海流将彼此带向不同大陆。人类发明的“空巢综合征”,在鱼类的世界便有更诗意的解答。
鱼类母性的隐喻在人类的文化层面竟然如此丰富。潮汕渔民将鱼排称为“鱼寮”,将工业化养殖场寄托为充满温情的育儿空间。沿海省份将“海带妈”“刺肚婆”等称呼,给予海货丰收深层含义,带着古老与母神崇拜的精神符号,形成独特的海洋民俗文明。
如今养殖户把育苗当成“育儿”这是一种工作暗喻,要求每日五次定时定量饲喂,其严苛程度堪比人类母亲对婴儿哺乳的生物钟把控。在水产饲料工业上,南美白对虾设计“虾片饲料”,直径需精确控制在0.5毫米以内,以免导致水质恶化,如同母亲处理海鱼时剔除每片鱼鳞、每条鱼刺的耐心。
母性是文明延续一种必需品,不断深入这片土地,丰富这片海洋,伴随着母性发展起来的科技文明,也必然带着温情。
好比,水产种业振兴的进程中,抗病基因编辑技术实现种质优化,“遗传馈赠”超越了自然母体的生物局限,拓展新的存活空间。对虾、海参“种子资源库”的建立,实现了跨时空的母性资源储备。
不妨大胆猜想未来的某天,宠物鱼、观赏鱼也迎来新的繁育技术迭代,能感受到人的情绪和欢乐,一条鱼能承接更多人的感情寄托。
撰文:邓汉文
来源:南方农村报
配先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